学生登入系统后,以出海寻找父兄的明代读书人的身份进入16世纪中叶的历史情境(西方:已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出现在中国沿海。中国:明朝厉行海禁,东南沿海‘倭寇’横行,戚继光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以第一人称开始实验。
【场景一】浙东渔村
学生与海商李光头互动,准备出海。通过三个交互步骤,考察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解读和应用史料的能力。
【交互1】
按照图示,将正确的地名拖到地图中对应的位置。
A.欧洲。B.非洲。C.地中海。D.苏伊士运河。E.大西洋。F.好望角。G.印度洋(西洋)。H.马六甲(满刺加)海峡。I.新加坡。J.马来西亚。K.印度尼西亚(爪哇)。L.菲律宾(吕宋)。M.日本(扶桑)。
【交互2】
根据明律“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疋、紬绢、丝绵私自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从“马匹、猪肉、玉米、番茄、红薯、南瓜、大米、刀枪、丝绸、茶叶、铁器、土豆、酒、奴婢”这些选项中,选择三样货物出海贸易。
【交互3】
根据明律“官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处以极刑,全家发边卫充军……若小民撑使单桅小船,于海边近处捕取鱼虾、采打柴木者,巡捕官旗军兵不许扰害”,选择适当的船只出海。
【场景二】双屿海市
学生来到当时中国东海的海上走私贸易中心双屿岛,感受海上走私贸易的盛况,与各国海商交流互动,并经历双屿港被明军剿灭的历史。通过两个交互步骤,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交互4】
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选择正确的最终版“教皇子午线”。
【交互5】
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实验中的“佛朗机”最有可能来自以下哪个国家:A.英国。B.荷兰。C.西班牙。D.法国。E.葡萄牙。F.其他。
【场景三】马六甲
学生乘坐中国商船来到马六甲,感受东西方贸易的繁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通过近代欧洲崛起带来的格局变化,反思明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影响。通过一个交互步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交互6】
圈出乔凡尼·贝利尼1514年的画作《诸神的盛宴》中的中国元素。
【场景四】耶稣会士
学生与耶稣会士沙勿略同坐中国商船前往日本,通过与沙勿略的交流,感受西方科学和文化的崛起给16世纪中叶的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是中西文化观念的显著差异,更深入地反思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思考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一个交互步骤,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交互7】
选择沙勿略从葡萄牙来到马六甲最有可能的路线。
【交互8】
根据本实验和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明末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的海寇主要包括以下哪些人(多选)?A.日本人。B.俄国人。C.中国人。D.葡萄牙人。
【场景五】上川岛
因中途遇到风暴,商船在广东外海的上川岛休憩。学生意外地在岛上遇到了从吕宋(菲律宾)逃回的父亲和兄长。通过与父亲和兄长交流互动,感受欧洲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犯下的暴行,了解商人出海面临的艰辛和危险,体验“哥伦布物种大交换”及其全球影响。通过三个客观题交互,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一个主观题交互,考察本实验的最终效果。
【交互9】
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猜一猜在吕宋(菲律宾)的佛朗机最有可能来自以下哪个国家:A.英国。B.荷兰。C.西班牙。D.法国。E.葡萄牙。F.其他。
【交互10】
根据对话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在地图上画出红薯、玉米、烟草经海路传入中国的大致路线。
【交互11】
以明代读书人的身份给明朝嘉靖皇帝写一封信,陈述此行感想和建议(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