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项目简介

实验教学方法

本实验教学项目以实验室为依托,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创新性地采用 沉浸式情境漫游体验法” “游戏式任务驱动引导法” “人机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训练法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景与诗的融汇现场,导入对诗歌意象、时空、情感等知识点的审美体验。

一、使用目的

1. 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打破视阈限制与时空限制,在该实验内学生可跨时空、跨地域高度集中品读、感受名家对于山水美景的诗性表达,提升诗歌美学鉴赏能力,深刻理解山水诗的精神内涵;

2. 突破教师讲授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借虚拟场景、角色扮演、剧情推进、执行任务等一系列符合游戏情境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化学习被动为参与主动,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换,以及时反馈理论课时所吸收消化的结果,反哺后续教学;

3. 突破知识单向输入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性、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二、实施过程

1. 沉浸式情境漫游体验法

通过谢灵运角色扮演,学生可进入“诗之岛”江心屿场景,与历代诗人发生契合人物身份与时代的对话,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唤醒文学想象力。这将转变传统的以文字解文字、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诗歌所涉及的意象、时空环境变化、诗人情感与时代风尚及诗人视角均以谢灵运的角色身份得到第一视角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如从天而至的请柬,直接将学生邀约至孤屿现场;如三位诗人泛舟瓯江之上,天际边被渲染的红晕恰是诗文“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切实写照。

    2. 游戏式任务驱动引导法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培养了新生代的高校学子具备强有力的新媒体能力。该实验以游戏式的“情境体验”为设计思路,符合学生自身兴趣与学习手段更新的诉求点。在该实验“入境”环节,为谢灵运角色选择合适的冠、衣、履恰是借鉴了游戏的形式感所在,同时通过在提示语下进行正确的装备选择,加深学生对于该人物的形象思维;浩然楼点赞环节,既尊重了李白并未来过江心屿的历史事实,又通过朋友圈这一现代生活中的微信社交方式,巧妙地引入李白歌咏江心屿的诗篇,在充分发掘山水诗以境传情的特质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人机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训练法

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整合本门课程“山水诗”单元线下理论教学课时的教学重点,建构出完整的识记、理解、应用知识体系,在分层、分阶段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示、强化理论知识要点,为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知识点及进行拓展性的运用奠定基础。同时,后台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与实施,可对学生的实验轨迹进行及时记录与切实分析,可做到全面把握教学动态与效果。如江上问答、澄鲜品艺场景以选项的形式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对诗文理解的正确判断;“造境”环节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总结性输出,突显解读文本能力的专业性又不失个性化的视觉呈现,有效提升学生文学与文化素养。

图2-7-1 实验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1. 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在本实验中,学生以谢灵运[南朝宋]的身份与孟浩然[唐]、文天祥[宋]开展孤岛趣味游历的同时,注重文本细读,强调意境体验,强化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体验的投入、强化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以及学生创造性的阅读素养的提升。且有效节约课程时间与降低教学风险,及时、有效跟踪到各层级知识点,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自该实验上线以来,学生好评如潮,评教分数高达95分,远远超出我院课程平均分。

    2. 高度契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实验在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之上,注重相关知识迁移、转化和应用,延伸和拓展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场景,有效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从事其他教育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项目实验现已有656人次完成,其中包含15级学生215人,该批毕业生就业领域从师范类拓展到广告传播、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实现应用教学的有效价值。  

    3.有效提升服务社会利用率

该项目实验内容以三维虚拟仿真技术高度还原本地资源,再现古诗中的温州山水意境,这对于本土以及境外用户都将是一种高效的资源体验。用户可以在虚拟体验中领略山水蕴含的诗情画意,感受风光背后的文化内涵。该项目实验已面向中小学教师与导游培训服务行业展开应用,产生实际服务人次1137人,这将持续性、大力推动温州文旅融合发展。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仪器设备
4 实验材料
5 实验教学方法
6 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求
7 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
8 考核要求